初熟節的禮儀詩〈阿克達目〉

初熟節是猶太人慶祝在西乃山領受律法,摩西律法訂明初熟節,逾越節和住柵節這三大節期中,以色列民的男丁必須到聖殿守節,向神獻禮(申十六16);然而現今聖殿已不再存在和運作,猶太人過初熟節不再有獻祭,而只有一些記念性的習俗。在會堂早上集體過節的儀式中,除了讀路得記外,另一特別程序是在唸埃及記十九章重述以色列民領受律法的經文之前,先朗誦一著名的初熟節禮儀詩〈阿克達目〉(Akdamut,意思是“十戒的序言”)。

相傳〈阿克達目〉是由11世紀德國沃爾姆斯(Worms)的拉比梅亞•本以撒(Meir ben Isaac)所編寫。這詩是由亞蘭文寫成,共有45節,每節2句,每句都包含字母押韻,並且整首詩的音韻包括了拉比的名字和一個祝願:願他在律法和善行中成長,阿們;要堅毅和勇敢。

這詩的內容包括歌頌以色列的神,猶太民族熱愛律法和期盼救贖,但它的亞蘭文已不再流行,對現今的猶太人而言,它既冗長、難懂和難讀,而且眾所周知地難翻譯,至今被採用似是意料之外。許多同類禮儀詩已失傳,但這詩仍被保存下來使用。原因可能是它的出現正藉11世紀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那次基督教的東征給沃爾姆斯,美因兹(Mayence)和其他萊茵河畔的猶太社群的殘害。這詩成為猶太教徒面對改信基督教或受死的決揀的信仰宣言。對今天的猶太教徒來說,這詩表達出他們決心不斸研習律法,作為守節的中心意義。

〈阿克達目〉和基督教的另一個甚有意思的關連,就是基督教的聖詩〈真神之愛〉(The Love of God)(《生命聖詩》第41首和《頌主聖歌》第507首〈父神之愛〉)採用了一段〈阿克達目〉的詩句。按〈真神之愛〉的作者弗雷德里克•莱曼(Frederick M. Lehman)解釋,第3節歌詞源自一個住在瘋人院內的病人,在其房間的牆上寫的詩句。

〈阿克達木目〉

〈真神之愛〉

即使蒼天為紙,

樹木為筆,

盡用海洋為墨,

耗上世人才智,

也無法說明神的榮耀奇事;

因祂乃至高,天地亙古由祂所造。

雖然墨水多如海洋,

再把青天當作紙張,

所有草木都算為筆,

世上萬民皆為寫忙,

只神的無窮慈愛,筆雖蘸乾海洋,

天大之紙任憑寫滿,神之愛仍無疆

 

聆聽〈阿克達目〉的朗誦錄音

初熟節2013

本年初熟節是5月15日。在猶太傳統中,初熟節(Shavuot)是慶祝猶太先袓在西乃山上領受律法。為期兩天的初熟節,標誌奧馬爾計算(Counting of Omer)的七週正式結束。按猶太傳統,自逾越節起計七週後是神在西乃山予摩西律法的日子,當時,摩西和猶太人用了七週才到達西乃山,按希伯來字義,初熟節是「星期」(weeks),表明這七週的結束。

從時間上看,初熟節可能屬於古代務農節日,因著西乃山發生的事件而給予這節日特別的意義。因此,猶太人過節時會把「戶外帶進戶內」,以各樣的合時花卉和青草來裝飾家居和會堂。許多虔誠的猶太教徒會在初熟節前夕守夜讀聖經,象徵地準備領受律法。

初熟節的習俗包括唸聖經路得記,猶太傳統提供數個唸這書卷的原因:

  1. 路得進入以色列地時正是初熟節,她甘心與以色列的神立約建立關係,成為猶太社群一份子,好比猶太人與神有約,甘心領受神的律法。路得的名言是:「你往那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那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得一16)猶太教認為路得記的教訓是,無條件的愛常常必須要犧牲。路得作了一個極其困難的決定,而她的恩慈至終獲得報償。整個信息是神祝福那些良善和慈憐的人。
  2. 路得記故事的發生在收割的日子,而初熟節正是春季收割的日子。
  3. 因為路得記的結束是大衛的家譜,而路得是大衛的祖先。另外,相傳大衛是在初熟節時去世。
  4. 路得這名字按希伯來字的數目計算是606,猶太傳統指猶太人初熟節領受律法606條,然後加上先前亞當和挪亞所領受的7條律法,便是現今猶太教所指的613條律法。(博客註:希伯來的字母各代表一個數字,א 是1,ה是5)

初熟節一如其他的猶太節期般不會缺少節日食物,過節期間,猶太人會吃奶類食品。對於守飲食規條的猶太人來說,這節期是素食的日子,原因是傳統飲食規條是禁止猶太人同時吃奶類食品和肉類。而在眾多的奶類食品中,芝士蛋糕是最受歡迎,因此,一般的猶太人在想記初熟節時,便會聯想到芝士蛋糕。

英國首席拉比喬納森•薩克斯(Rabbi Jonathan Sacks)就著今年的初熟節,分享他對這節日的感受,他從幼年跟祖父在會堂的經歷講起:

自那天起,我一直敬佩猶太人對律法的愛護。一般來說,我們並不是虔誠的民,我們的宗教也不是敬拜聖物的一類,除了一件:律法經卷本身(博客註:指人手抄寫存放於會堂內的摩西五經皮卷)。當律法經卷出現時,我們眾人皆站起來;當我們讀完這經卷時,我們會與它如與新娘子一樣共舞。律法經卷本身是我們作為人類可以與聖者最接近的距離,若律法經卷掉落地上,整個會眾必須禁食。更惡劣者,若經卷被污染或破壞時,我們會哀悼如同有人離世,我們會把它埋葬如同埋葬死人一般。

我的曾祖父在1870年間曾從立陶宛往耶路撒冷去,在那時代,該旅程既是路途遙遠而且甚為危險,他受托帶一律法經卷到以色列地來誦讀。當時,他全程携著這經卷,眼目不離,免得它掉在地上。這經卷一直留在耶路撒冷舊城的一個小會堂內,直至約旦人在1949年佔領那地時,把這會堂和經卷銷毀。我雖然在他離世後才出生,但從他的相片,我可想象他如何抱著經卷,如同抱著一嬰孩。

猶太教的神聖不外乎一位神與一個民族滿有風浪的愛情故事,一段以律法為結婚證書的婚姻。猶太教徒每週日禱告時,束上祈禱經匣的帶子在手指間,如同一隻結婚戒指,誦讀先知何西阿感人的話:

「我必聘你永遠歸我為妻,以仁義、公平、慈愛、憐憫聘你歸我;也以誠實聘你歸我,你就必認識我耶和華。」(何二19-20)

然而這段婚姻並不平順。先知論及以色列民的不忠,若那些民活在今天,仍會重蹈覆徹。亞伯拉罕、摩西,耶利米和約伯與神之間,就著祂似是不公平時有爭議,若他們預先知道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屠殺,他們會怎樣說?一直以來,雙方都在辯論。然而,先知以賽亞說,沒有離婚這回事。對於眾先知和眾拉比,律法書就是證據,這是以色列和神義無反顧的婚姻盟約。

因此,猶太人研習律法書,寫注釋。無論他們往那裏去,即或是被不斷騷擾或遇困窘,他們仍聚在一起一同議論和思想律法書。但特別在初熟節,猶太人會整夜不眠讀經,如同猶太教神秘主義經典《佐哈》(Zohar,又譯作《光明篇》)說:「所有的婚禮貴客必須在婚禮前夕與新娘同在,和她準備這大日子一同高興,初熟節正是神與以色列結婚的日子。」

我們的每天的禱詞中說:

「神是可稱頌的…

祂給我們真理的律法…

並賜給我們永遠的生命…」

研讀律法書的人成為一段沒有停止的對話中的部份內容,這段對話是所有以色列的先知和猶太先賢有份參予的。在這段對話中加上一句,在書卷上加上個字母,就是我們和我們先祖所理解的永生。

(參閱原稿

 

以色列電視台藉訪問當地居民來介紹初熟節的短片:

初熟節2012

今年的初熟節(即五旬節)是在本月26日黃昏起,至28日黃昏。這節期的希伯來文(Shavuot)意為〝星期〞(weeks),標記自逾越節起的七個星期的結束,屬聖經中摩西律法中的三個須到聖殿守節的節期(另兩個節期為逾越節和住柵節)。在農業社會中,初熟節正是大麥收割,並送到聖殿獻祭的日子,因而稱為初熟節。猶太傳統相信是在這一天,神在西乃山頒佈律法與以色列民。今天,猶太人視守這節為重新接受神給予他們的律法,也看這天代表神與猶太民族的婚禮。Shavuot的希伯來文另一意思是〝誓約〞,是神起誓永遠顧念猶太民族,而猶太人以永久向耶和華忠誠作為回應。

猶太傳統看初熟節

初熟節是為期兩天的節期。

在第一天晚上守夜研讀《妥拉》。這習俗源於16世紀一位以色列薩費特(Safed)的神秘主義者以撒•盧尼亞(Isaac Luria),猶太傳統相信當年以色列民並沒有準備好於早上領受律法,須要神喚醒他們。故此今天的猶太人以守夜不眠,以示準備好重新領受律法。猶太傳統要求每家節期當日到會堂,重新聆聽十誡的宣告。

重新聆聽十誡的至Hit影片:

在這節期中猶太傳統是研讀舊約的路得記,原因是相傳作為路得的後代大衛是在這日離世,而且路得記的背景,正是割初熟禾稼的時候。

初熟節在許多猶太人而言是吃芝士蛋糕的節期,因為在這日猶太人會吃芝士蛋糕(奶類食品)為慶祝。猶太傳統認為從領受律法起,他們開始守飲食規條,因著領律法那日為安息日,不能屠宰牲畜作食物,因此吃奶類食品。此外,神的律法常被形容為富營養的奶,而希伯來文的〝奶〞(chalav)所涵的數字總和是40。而摩西在西乃山上正是渡過40天領受律法。

從逾越節、初熟節,到住柵節看三大朝聖節期

一位拉比解釋初熟節和其風俗,並在這三大節期中神與猶太民族的關聯意義-逾越節象徵神與猶太民族拍拖(courtship)、初熟節象徵結婚日(Wedding),而住柵節象徵建立家庭的婚姻生活(Marriage)。參看拉比講解影片:

數算奧默的日子來思想人生

就著猶太人數算奧默的日子,《米德拉西》(Midrash,註)指出,當他們列祖離開埃及時,摩西告訴以色列人他們將會從神領受《妥拉》(Torah,即摩西五經)。按猶太傳統,以色列民隨即問摩西,這事會在何時發生。摩西回答眾民說是在離開埃及後的五十天,當聽到這消息,猶太人興奮地開始數算日子,直至初熟節。

回想以過的歷史

在逾越節後數算奧默的日子的習俗,主要的原因是紀念拉比阿吉巴(Akiba)的二萬多名門生在那日遭瘟疫而死,但亦紀念猶太民族在往後的日子所遭遇的其他災難,包括在1096年基督教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期間,猶太社群受到這軍隊的殘害。在1648至49年間,在烏克蘭發生一場名為赫梅利尼茨基起義(Khmelnitsky uprising),這次起義變成了烏克蘭脫離波蘭統治的獨立戰爭。這次起義根除了波蘭貴族與替他們管理土地的猶太人對烏克蘭的統治。在幾個月之內,幾乎所有的波蘭族貴族、官員和神職人員被殺,或被逐出現在的烏克蘭,猶太人死傷極為慘重,因為他們是曾是代表貴族政權的人。此外,還念許多猶太人在逾越節期間,基督教過復活節時被誣告殺害基督徒,用基督徒的血造無酵餅過節而被屠殺的歷史。這一切慘劇皆發生於逾越節和初熟節期間。

今日數算的意義

當猶太人數算奧默的日子時,思想到人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年紀大了,便覺時光飛逝;但有時若遇著類似臥病在床時,卻感到渡日如年。猶太傳統視這數算奧默的日子是一個教導人認識時間的好機會,是一個屬靈的操練。

從逾越節到初熟節的49天,代表著從為奴轉變為自由的過程;從在埃及作奴隸,變為得到自由,在西乃山遇見神。當這49天一日一日的過去,標誌著我們邁向自由的進程。當每個猶太人在奧默日子,每天黃昏在禱告說到〝這是奧默的第幾天〞時,是思想如何渡過餘生的時刻。

在這數算奧默的日子,猶太人想起摩西的話:「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篇九十12)

按猶太喀巴拉(Kabbalah,猶太教的神秘主義)的傳統,在數算奧默的日子時,思想到今天我們像是享受比上一代更多的自由,現今的資訊科技--互聯網、流動智能手機等,使我們更掌握著時空。但我們是否比從前更不受內裏的心魔或傷痕所困,更超越來自僱主或任何的壓力,在人際關係上超脫了妒忌、憤怒或物慾呢?

現實生活中,我們仍是受制於一些事物:或是工作、或是人際關係、或是恐懼、或是食物、或是缺乏紀律、或是太多約束、或是愛,或是缺少愛。〝埃及〞一字在希伯來文(Mitzrayim)的意思是限制和界限,代表著各樣約束,抑制了我們的自由。猶太民族從埃及得救贖的經歷,教導人如何在生命中得著內裏的自由。當離開埃及,要在曠野渡過49天,直至他們備好得著出埃及的目標--在西乃山領受《妥拉》。這49天(奧默的日子)是得真自由的鑰匙。奴役是一種須要打破的習慣,而且是須要一段日子才能達到。得自由並不代表人可以放縱,而是要遵行神的誡命,在個人、社會,以致國家都以神的教導為準則來生活,來享受這自由。

評估自由的指標

按喀巴拉的理解,人的靈魂有七類情感,這七情感形成了整個人生的經歷,各種奴役的根源來由這七情感的扭曲。在逾越節與初熟節期的七週內,正好是檢查和調整這七情感,包括恩慈(希伯來文Chesed)、公義和紀律(希伯來文Gevurah)、和諧與憐憫(希伯來文Tiferet)、恆久忍耐(希伯來文Netzach)、謙卑(希伯來文Hod)、人際關係(希伯來文Yesod)和主權(希伯來文Malchut)。有關這七週內的每一天,猶太傳統如何建議個人醒察這七個情感,可到有關網站閱覽

~~~~~~~~~~~~~~~~~~~~~~~~~~~~

註:《米德拉西》太教口傳律法《塔木德》(Talmud)的組成部份。〝米德拉西〞的希伯來文意思是解釋或闡述,等於基督教的聖經注釋。